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下,人们在汉阳江滩水上乐园嬉水消暑,构成人水和谐的生动图景。 (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朱熙勇 摄)
四化同步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。绿色低碳发展是一场发展观的深刻革命,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底色。
以水为纲,山水共治,统筹保护与发展。湖北以流域之治推进四化同步发展,以“保护就是发展”为理念追求,在治水兴水中走向人与自然和谐共生。
7000年长江文明,与黄河文明共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起源,成为世界大河文明的重要一极。
党的十八大以来,习先后五次考察湖北并参加全国人大湖北代表团审议,赋予湖北“建成支点、走在前列、谱写新篇”的重大使命。
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重心由东部沿海向内陆纵深推进,在中国式现代化与全国新发展格局中,湖北该如何引领、支撑中部地区整体崛起?
“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”这道必答题,湖北又该如何作答,在绿色低碳中实现高水平保护与高质量发展?
湖北是长江流经里程最长的省份。水是湖北最大的特点、最大的省情,也是最大的政治责任。
“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推进四化同步发展”的湖北新发展观,绿动荆楚,焕新三江千湖。
这条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内河经济带,在为流域带来财富与繁荣的同时,也在几十年规模宏大的开发中不堪重负。
习站在湖北宜昌的长江岸边,为长江经济带发展立规:“我强调长江经济带建设要共抓大保护、不搞大开发,不是说不要大的发展,而是首先立个规矩,把长江生态修复放在首位,保护好中华民族的母亲河,不能搞破坏性开发。”
加!不计成本。6年来,兴发集团投入超过100亿元推进绿色转型,斥资12亿元提升污水处理能力,不让一滴工业污水入江。
减!不讲条件。“化工大王”主动拆除长江岸边化工生产装置32套,腾退复绿长江岸线多米,不让一寸生态绿地“留疤”。
宜昌134家沿江化工企业“关改搬转”。“断腕”阵痛中,这个化工大市的经济增速一度陡降至2.4%,在全省市州中排名垫底。
三年来,宜昌经济总量在转型蝶变中迈上5000亿元台阶,用“清澈的GDP”向长江作答。
三年来,湖北经济总量在流域焕变中跨越5万亿元大关,让绿色成为和谐发展的壮阔底色。
从省第十二次党代会、到全省加快建设全国构建新发展格局先行区会议、再到全省奋力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大会,荆山楚水间,一个声音与信念始终坚定——
“我们承担着‘一江清水东流、一库净水北送’的政治责任,湖北推动绿色低碳发展,必须从流域综合治理做起。”
在中国式现代化湖北实践中,以流域综合治理为基础统筹推进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位居湖北“五个以”实践体系之首。
全省仅5公里以上的河流,便有4228条,总长5.92万公里。其中,100公里以上的河流达41条。
《湖北省流域综合治理和统筹发展规划纲要》,锁定全省3个一级流域、16个二级流域,将安全管控的负面清单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正面清单,严控到每一条河流。
为了一库净水,丹江口库区人民含泪斩断培育了20多年的上百万亩黄姜种植,百亿水产养殖业全面退出。
为了一库净水,十堰近年共拒绝了160多个环保不达标的投资项目,560多家高耗能、高污染企业关停转产。
4000多公里库区岸线,步步是“高压红线平方公里库区水域,滴滴都严防死守。
净水北送的十年,累计超640亿立方米清水从丹江口水库调出,自汉江一路向北,润泽京津冀豫1亿多人口。
净水北送的十年,库区水质常年保持在Ⅱ类以上,全年186天达到Ⅰ类标准。这口“首都水井”,始终清澈如初。
磷矿开采与加工带来的“三磷”污染问题,长期以来困扰着长江与汉江流域多个城市,也是威胁水环境安全最棘手、最突出的矛盾。
地处汉江中游的钟祥市,磷矿储量5亿吨,资源主要集中在汉江边的胡集、双河、磷矿3个乡镇。
2018年,胡集镇南泉河总磷含量超标17倍。高峰期,群众一年环保投诉量80多起。
为解决南泉河总磷超标问题,胡集镇淘汰落后产能132万吨,短短17公里河流付出治水代价1亿多元,历时4年方换碧波重现。
小镇全年空气优良天数,从过去的144天,逐步升至290天,“气质”焕然一新。
宜昌市夷陵区坐拥亚洲第二大磷矿区,探明磷矿储量达26亿吨,占全省储量的34.5%,年设计开采能力近2000万吨。
但同时,这里也是三峡生态屏障保护区的核心区,是长江一级支流黄柏河的发源地和宜昌城区200万人口的水源地。
多年前,磷矿开采产生的废水和堆场渗滤液渗漏,时常污染河流和地下水。挖空一座山,矿渣又堆出一座山,生态被两头破坏。
为了“一江清水东流”,夷陵区关停拆除区内所有化工企业,从此禁止划定化工园区。
如今的亚洲第二大磷矿区,矿山和矿企全面向绿色化、智慧化转型。新生的黄柏河湿地,每年观光旅游综合收益达3500万元。
自夏商周开始,我国各历史时期水治理的重点任务,随着社会发展需求的不同而不同,水治理体制也随之发生演变。
建成中部地区崛起重要战略支点,不能“就湖北谈湖北”,而要把湖北工作放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中去思考、谋划和推进。
无论从政治责任、国家战略、内生发展,还是生态文明看流域之治,湖北都必须牢牢抓住“水”这一最大资源和要素,以“水”为纲统领全局,才能因地制宜做大做强核心优势,探索出顺应时代的发展路径。
但推进流域综合治理,不能简单理解为对生态环境的整治和保护,更不能只抓整治和保护。
保护与发展,有三重不同境界。只有把保护与发展统筹起来,才能从整治与保护,走向“发展中保护、保护中发展”,最终实现第三重境界——“保护就是发展”。
只有把生产、生活、生态统筹起来,使绿水青山成为生产要素,才能实现“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”。
依托一库净水,十堰打出“武当山”中高端饮用水品牌,将“中国好水”卖向全国。
6条水饮料生产线,全面投产后年产能预计达5000万箱、创造产值10亿元。
丹江口库区已成为农夫山泉、华润怡宝、康师傅等一线水企必争之地,十堰千亿绿色食品饮料产业集群正临江崛起。
鲟鱼养殖是清江流域的特色产业。20多年前,宜都高坝洲库区,密密麻麻的网箱养殖,让清江生态一度失守。
问题不出在鱼身上,而在于发展方式。拆网箱不拆产业,清江鲟鱼开启“上岸之路”。如今,每天有超过1万罐鱼子酱,从宜都发往全国乃至欧美和中东的米其林餐厅。
推进流域综合治理,不能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,既要统筹规划、也要规划统筹,既要整体推进、又要重点突破。
三峡(坝区)统筹发展与安全综合试验区规划、丹江口库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先行区规划密集推进,成为我省重点地区绿色低碳发展的“探路者”与“试验田”。
荆州、荆门bb电子官方网站、咸宁、十堰、恩施,在全省率先启动小流域综合治理试点,以水系为脉络,以问题为导向,探索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转型。
襄阳在盐池河、岞峪河、八都河、后河等四河试点“小流域+”模式,探索生态美与产业绿的深度融合。
武汉都市圈,41个县(市、区)围绕重点流域,分别建立横向生态补偿机制。通顺河下游,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将300万元生态补偿金交给上游仙桃,成为全省第一笔到位的长江一级支流跨市生态补偿资金。
在不断加强的生态保护与修复中,湖北水鸟种群数量5年增长4.9倍,鳤鱼、刀鱼等稀有鱼种重现长江。一度濒临灭绝的江豚,达到令人欣喜的1249头,“长江的微笑”回来了。
高水平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互促中,新能源技术深入推动长江航运绿色发展,“湖北造”电动船舶核心动力系统市场占有率达62%,位居全国第一。
每一条河流,都流淌着绿色发展的新湖北故事,在新时代的大河文明中,生生不息。
139 0168 3345